奔纳酒庄(Penna Lane Wines)位于澳大利亚南澳州(South Australia)的克莱尔谷(Clare Valley)产区,是该产区内一座高品质的精品酒庄。
奔纳酒庄创建于1998年,酒庄目前的主管兼酿酒师是彼德·泰罗埃(Peter Treloar)。彼德在葡萄酒酿造领域已经工作了很多年,拥有丰富的葡萄酒酿造经验。历经十多年的发展和
皮安尼仙酒庄(Chateau Prieure-Lichine,又名荔仙酒庄)位于波尔多梅多克(Medoc)的玛歌(Margaux)产区,该酒庄在1855分级(1855 Classification)中被评为四级庄(Fourth Growth)。
皮安尼仙酒庄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罗马时期,其前身是一个教会的修道院,由维尔得耶大修道院(Abbaye de Vertheuil)的僧侣创建于公元1,000年左右,酿造的葡萄酒供应给卡塔纳圣·迪迪埃(Saint-Didier de Cantenac)教区的居民,以供用餐和宗教仪式。皮安尼仙酒庄所在地是前往西班牙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Santiago de Compostela)参拜的朝圣者们途经梅多克时主要的休整地点。在这一时期,这座修道院因其高品质的葡萄酒而远近闻名。
12至17世纪,修道院的葡萄园种植着多种作物,直到18世纪才有所改变。当时,梅多克地区的葡萄酒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尤其是英国人的关注,修道院的这块土地便由混合种植改为单一种植葡萄树。在这一时期,皮安尼仙酒庄的葡萄酒品质不断提升,在当时十分著名的一个排名——1745波尔多皇家政府分级(1745 Bordeaux's Royal Administration Classification)中被列为玛歌与卡塔纳(Cantenac)地区的三级酒庄。法兰西第一帝国(France’s First Empire)时期,酒庄脱离教会的管辖,所有权转移至一个名叫杜兰德·德拉辛斯(Durand Delains)的波尔多葡萄酒商人手中。在杜兰德·德拉辛斯的精心管理下,皮安尼仙酒庄的葡萄酒质量不断提升,价格也一路上涨。在梅多克1855分级中,皮安尼仙酒庄正式被评为四级庄。
此后,酒庄经历了一段频繁易主的过程,再加上当时的一些像白粉病和根瘤蚜之类的葡萄园病虫害,以及经济萧条和战争的影响,酒庄发展一度陷入停滞状态。直到1951年,艾力斯·荔仙(Alexis Lichine)收购了酒庄,当时只有4公顷的葡萄园仍在投入生产。收购酒庄两年后,艾力斯·荔仙将酒庄名由“卡塔纳修道院酒庄(Chateau Prieure-Cantenac)”更改为“皮安尼仙酒庄”,附上了自己的名字。艾力斯·荔仙接管酒庄后,便立刻着手于酒庄的重建工作,不断扩充葡萄园面积,更新酒庄设备,并通过向公众开放酒庄参观等举措促进酒庄的复兴。艾力斯·荔仙被称为“葡萄酒界教皇(Pope of wine)”,是一位卓越的酿酒师和品鉴家,他写了好几本葡萄酒畅销书,孜孜不倦地宣传波尔多的葡萄酒。
在1989年艾力斯·荔仙去世后,荔仙酒庄由其儿子萨沙·荔仙(Sacha Lichine)继承。萨沙·荔仙继承父亲遗志,继续不断扩大葡萄园的面积。然而在1999年,皮安尼仙酒庄被伯兰德集团(Ballande Group)收购,此后由该集团一直经营至今。值得一提的是,伯兰德集团聘请著名酿酒师斯蒂
建设,奔纳酒庄被经营得蒸蒸日上,出产的葡萄酒在国内外很多葡萄酒大赛中获得了奖项。2015年,奔纳酒庄还被澳大利亚著名酒评家詹姆士·韩礼德(James halliday)创办的《澳大利亚葡萄酒指南》(Australian Wine Companion)评选为五星级酒庄。
奔纳酒庄的葡萄园坐落在斯克里谷(Skilly Valley)的山坡上,占地面积为4.37公顷。葡萄园位于大陆性气候区,光照时间较长,热量相对充足,降水比较少,昼夜温差相对较大。葡萄园海拔在450米左右,受高海拔的影响,奔纳葡萄园的微气候较之其他葡萄园显得更为凉爽,葡萄拥有较长的生长期和成熟期,非常有利于葡萄糖分的积累和风味物质的凝聚。此外,奔纳酒庄采用科学的方法来管理葡萄园,比如采用棚架式(Trellising)栽培技术促进嫩芽和果实的采光和通风;为了确保果实的浓郁风味,酒庄只在天气状况极为干旱的情况下才会适度地灌溉葡萄园,而其他时节葡南非部落大金狮品诺塔吉萄园则完全依靠天然降水。
目前,奔纳酒庄每年发布的酒款数量约为4,500箱,酒款种类主要包括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雷司令(Riesling)、长相思(Sauvignon Blanc)、西拉(Shiraz)和赛美蓉(Semillon)。奔纳酒庄的葡萄酒口感醇厚,风味十足,不仅深受本土消费者的喜爱,还出口到韩国、中国、泰国以及日本等多个国家。

产品关键词:南非部落大金狮品诺塔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