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乐夫宝菲庄园(Chateau Leoville Poyferre),又名“乐夫波菲庄园”,位于法国波尔多的圣朱利安(Saint-Julien)产区,在梅多克(Medoc)1855分级中被评为二级庄。
乐夫宝菲庄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38年。当时,波尔多议会参议员、贵族资本家让·莫提(Jean de Moytie)得到了一块位于砾石坡地上的葡萄园,并将之命名为“莫提堡(Mont-Moytie)”。1740年,亚历山大·盖斯克-露维利(Alexandre de Gascq-Leoville)成为酒庄的新主人,他将酒庄更名为“露维利(Leoville)”,并逐渐将这座酒庄打造成梅多克地区最大的庄园,其葡萄园面积曾高达120公顷。后来,膝下无子的亚历山大去世,他的几位继承人曾尽力保持酒庄的完整,可从1775年开始,露维利酒庄所产的葡萄酒分别以阿巴迪(Abadie)、拉卡兹(Lacaze)、骑士(Chevalier)和梦巴龙(Monbalon)这四个品牌进行销售。19世纪上半叶,休·巴顿(Hugh Barton)买下占露维利资产四分之一的骑士园和梦巴龙园,并在1826年建立了著名的巴顿城堡(Chateau Leoville Barton),而露维利庄园剩余的四分之三葡萄园则由拉卡斯(Lascase)家族掌管。1840年,阿道夫·拉卡斯(Adolphe de Lascase)继承了拉卡兹园,这部分园地逐渐发展成今日的雄狮酒庄(Chateau Leoville Lascases);阿道夫的妹妹珍妮(Jeanne)则继承了阿巴迪园。后来,珍妮的女儿嫁给了吉恩-马利·宝菲男爵(Baron Jean-Marie Poyferre de Ceres),露维利的阿巴迪园也由此转至宝菲男爵名下,而这便是乐夫宝菲庄园诞生的开始。
在梅多克1855分级中,乐夫宝菲庄园荣获“二级庄”头衔。可好景不长,酒庄的葡萄园在不久后便遭受白粉病的侵袭,这场灾难带来的影响持续了数年。虽然宝菲男爵对白粉病采取的应对措施卓有成效,但他最终还是在1865年将乐夫宝菲庄园出售给拉朗德-爱朗格(Lalande et Erlanger)家族。1866年,阿尔芒·拉朗德(Armand Lalande)继承了乐夫宝菲庄园,后将庄园交给女婿爱德华·劳顿(Edouard Lawton)打理。
1920年,柯瑞克酒庄(Chateau Le Crock)的拥有者居弗利埃(Cuvelier)家族从劳顿(Lawton)家族手中买下乐夫宝菲庄园。尽管居弗利埃家族在管理酒庄方面颇有心得,但他们仍将乐夫宝菲庄园交由邻庄雄狮酒庄的所有者德龙(Delon)家族打理。1979年,迪迪尔·居弗利埃(Didier Cuvelier)正式接手乐夫宝菲庄园的管理工作,并在上任后礼聘现代酿酒学之父兼自己的导师埃米耶·佩诺(Emile Peynaud),随后对酒庄的酿酒设备进行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造,同时不断扩增酒庄的葡萄园面积。1994年,迪迪尔又聘请了著名的“飞行酿酒师”米歇尔·罗兰(Michel Rolland)来为乐夫宝菲庄园的葡萄酒保驾护航,带领酒庄不断续写新的辉煌。2006年,安妮·居弗利埃(Anne Cuvelier)加入乐夫宝菲庄园,负责酒庄的外联、接待和葡萄酒旅游事宜,推动了酒庄的繁荣与发展。如今,乐夫宝菲庄园由迪迪尔的侄女、安妮的妹妹萨拉·勒孔特·居弗利埃(Sara Lecompte Cuvelier)掌管。
乐夫宝菲庄园以前以种植梅洛(Merlot)为主,自迪迪尔·居弗利埃先生接管后,酒庄展开了重新种植工作,并开始大量种植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如今,乐夫宝菲80公顷的葡萄园里以种植赤霞珠和梅洛为主,辅以一小部分的味而多(Petit Verdot)和品丽珠(Cabernet Franc)。葡萄园土壤以砾石为主,排水性好,而且贫瘠的土壤还可为葡萄藤带来平衡的能量供给。
乐夫宝菲庄园会基于葡萄园的土壤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作业计划,按需求及时采取犁地、培土和松土等措施,并依照葡萄的自然生长规律来绑缚藤蔓。五月初,酒庄会按照实际需要对葡萄植株采取诸如剪除赘芽、除叶、掐顶和疏叶等一系列“绿色措施”。葡萄采摘前三周,包括迪迪尔·居弗利埃、酿酒顾问米歇尔·罗兰和酒庄酿酒师伊莎贝拉·达文(Isabelle Davin)等人在内的酿酒团队会齐聚葡萄园,亲自品尝葡萄果实,再辅以之前的葡萄成熟度分析数据来确定具体的采摘日期。葡萄达到理想成熟度后,酒庄组织采收工人分地块手工采收果实,将葡萄串装进一个个小竹筐中运送到酒庄。这些葡萄串会经过一轮手工筛选,并在分拣之后进入除梗机进行梗粒分离。分离出来的葡萄果粒需进入光学筛选机进行第二次分拣,然后破皮入罐。另外,乐夫波菲庄园从不同地块采收而来的葡萄需分开发酵,而酒庄酿酒车间配备的
拉博丝特酒庄(Casa Lapostolle)位于智利中央山谷(Central Valley)的空加瓜谷(Colchagua Valley)产区,是该产区知名酒庄之一。
拉博丝特酒庄现由亚历山大·曼勒·拉博丝特(Alexandra Marnier Lapostolle)及其丈夫西里尔·德·博纳德(Cyril de Bournet)共同掌管。亚历山大出身于法国酿酒世家拉博丝特(Lapostolle)家族。该家族是著名利口酒(Liqueur)品牌——柑曼怡(Grand Marnier)的创立者及拥有者,一直以来都致力于酿造高品质的烈酒和葡萄酒。
在游历智利的旅程中,亚历山大和西里尔不仅爱上了空加瓜谷,还发现了智利绝佳的风土条件和酿造优质葡萄酒的巨大潜力。于是,1994年,夫妇二人在空加瓜谷的库那克(Cunaco)建立了拉博丝特酒庄。他们秉持着拉博丝特家族追求卓越品质的酿酒理念,利用自身掌握的法国葡萄酒酿造的专业知识,再结合智利绝佳的风土条件,致力于酿造出世界级的葡萄酒。酒庄聘请法国知名酿酒师(Jacques Begarie)来负责酿酒,并邀请著名的“飞行酿酒师”米歇尔·罗兰(Michel Rolland)担任酿酒顾问。1974年,雅克在法国波尔多大学(University of Bordeaux)学习法律及经济学,之后在葡萄种植和酿酒研究学院获得硕士学位。1985年,雅克在波美侯(Pomerol)的老色丹酒庄(Vieux Chateau Certan)担任酿酒师。2004年,他来到智利并加入拉博丝特酒庄。
目前,拉博丝特酒庄在卡萨布兰卡谷(Casablanca Valley)、卡恰布谷(Cachapoal Valley)和空加瓜谷三个不同的产区拥有370公顷的葡萄园,年产量达20万箱。其中,阿塔拉亚斯园(Atalayas)位于卡萨布兰卡谷,占地面积43.3公顷,主要种植霞多丽(Chardonnay)和黑皮诺(Pinot Noir)。这里距离海岸较近,气候凉爽,降雨量少,有利于葡萄的缓慢成熟。拉斯库哈斯园(Las Kuras)位于卡恰布谷,靠近安第斯山脉(Andes)共占地109.9公顷,主要种植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长相思(Sauvignon Blanc)和西拉(Syrah)。该园所在的位置实际上是一个古老的河床,土壤中砾石含量高,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排水性。阿帕塔园(Apalta)坐落在空加瓜谷的阿帕塔丘,园内主要种植佳美娜(Carmenere)、赤霞珠和梅洛(Merlot)。阿帕塔丘是一个呈马蹄形的山谷,三面环山,这种地形能够很好地调节光照,分散炎热气候带来的多余热量。此外,流经此地的廷格里里卡河(Tinguiririca River)很好地调节了葡萄园的温度,避免了极端的温度变化,从而确保葡萄有较长而缓慢法国卡罗公爵科比埃的成熟期。
到了采收季,酒庄会选取合适的时机采摘已达到最佳成熟度的葡萄。用于酿造白葡萄酒的霞多丽和长相思会通过冷藏卡车运至酿酒厂,以保持其清新纯净的香气和风味。在酿酒厂,葡萄经人工初步筛选后还要经过光学仪器进行进一步精选,整个分拣过程十分严谨。发酵结束后,葡萄酒会在不锈钢罐或橡木桶中陈酿。
如今,拉博丝特酒庄的葡萄酒以其卓越的品质和表现智利风土的优异能力而闻名于世、广受好评。该酒庄2014和2015年份的蓝宝堂红葡萄酒(Casa Lapostolle Clos Apalta, Apalta, Chile)均获得了酒评家詹姆斯·萨克林(James Suckling)的满分评价。这款酒由多种葡萄品种混酿而成,酿酒葡萄全部由人工采摘,在法国小橡木桶中发酵熟化,成酒酒体丰满,单宁精细柔顺,果味充沛,个性鲜明,萨克林称赞其“结构完整、精雕细琢、富有灵魂”,不愧为首款获封《葡萄酒观察家》(Wine Spectator)“年度之酒”的智利葡萄酒。
56个不锈钢发酵罐(其中27个是拥有双层外壁的新型发酵罐)恰好可以满足这种生产需求。
在葡萄酒酿造过程中,酒庄始终秉承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在27个双层外壁不锈钢发酵罐中进行为期6天的低温冷浸渍,使得葡萄汁和葡萄皮亲密接触,给葡萄酒带来深浓的酒色和纯净的果香;在新桶比例为80%的橡木桶中陈年18-20个月,使得葡萄酒的天然果香与橡木风味完美融合。
乐夫宝菲庄园红葡萄酒(Chateau Leoville Poyferre, Saint-Julien, France)是一款十分优雅、平衡且复杂的佳酿,酒液颜色深邃,口感如天鹅绒般顺滑,陈年潜力极佳。英国著名葡萄酒作家和葡萄酒大师克莱夫·科茨(Clive Coates MW)称赞乐夫宝菲“就平衡感与精致感而言,是圣朱利安葡萄酒的典范”。著名酒评家罗伯特·帕克(Robert Parker)在2011年给2009年份的乐夫宝菲打出了满分,还称赞其是这一年份最耀眼华丽的佳酿之一。

产品关键词:法国卡罗公爵科比埃